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浪时尚 > 产业 > 正文

品牌内部高层换血 Esprit何以丧失先发优势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20日17:17  中国经营报 微博

  导语:都市小白领们曾经最爱的品牌Esprit正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截至3月18日,母公司思捷环球曾经的最大流通股东,美国CRM基金不到两周时间三度减持其股份。另一份不好看的数据是,2010年下半年,思捷环球的利润下滑了两成。与此同时,曾任思捷环球主席的老臣高汉思、中国区总经理沈文锋,在新年伊始相继离开。

  最近几年来,各自具有鲜明风格的快时尚品牌ZARA、H&M、优衣库疯狂进攻中国市场。它们更具个性的设计,更便宜的价格,将Esprit逼到背水一战的境地。

  高层频动

  Esprit、edc、Red Earth,思捷环球旗下的多个品牌最初是因为林青霞的老公、前主席邢李源为内地公众所熟悉的。

  3月18日,美国基金CRM将其持有的思捷环球股份降至5.92%,这是不到两周时间里第三次减持其股份。CRM曾是思捷环球第一大流通股,往年对思捷环球钟爱有加,如今却在逐渐隐退。

  而在一个月前,思捷环球发布半年报的同时宣布,主席高汉思有意发展其他私人业务,从公司辞职。高汉思曾被视为思捷环球的灵魂人物,2006年,他从邢李源手中接过思捷环球主席一职,直到2009年开始逐渐淡出,在2010年他就已表达出退休之意。

  春节之前,思捷环球驻上海的中国区总部也传出高管变动,总经理沈文锋跳槽至美国时尚品牌汤米希尔费格,成为后者首任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汤米希尔费格2010年从香港代理商中收回中国区代理权,正试图构建自己的中国直营体系。沈文锋以近20年的时装、品牌管理和零售经验被看中。

  思捷环球中国区市场部一位负责人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沈文锋业已离职,她没有透露思捷环球中国区新任总经理的人选。

  1998年到2007年,思捷环球曾有辉煌的“黄金十年”,却在近几年声势渐弱。耐人寻味的是,从打工仔成长为主席的邢李源,从2002年开始就陆续减持思捷环球的股份。邢最终套现176亿港元,并在2008年辞去了他在思捷环球的职务。

  似乎从那时开始,思捷环球就频繁受到高层动荡的困扰。公司副主席及财务总监的潘祖明于2008年7月份辞职,直到5个月之后,思捷环球才宣布由周福安接任。2009年2月,思捷环球执行董事兼Esprit品牌北美洲总裁Griffith也辞去全部职位。

  对于记者提出的高层变动以及业绩下滑等问题,截至发稿,思捷环球香港总部未予答复。

  回购内地业务

  高层的动荡与业绩的下滑可能互为因果。

  2010年下半年,思捷环球的净利润为21亿港元,同比大跌两成。

  一年前的数据显示,按市值计,思捷环球是全球第六大时装连锁集团,排在H&M、ZARA、优衣库和GAP等竞争对手之后。

  思捷环球表现令人失望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品牌三分之二的市场在欧洲,尤以德国份额最大,但近期遭遇欧元贬值和欧洲市场不景气,数据十分不理想。如今思捷环球正在转向中国内地积极开店,希望找到新的增长点。

  其实,对于中国内地市场,Esprit是个先行者。早在1992年,Esprit商标和品牌就进入了内地,思捷环球先在内地成立一家公司,然后通过香港公司的商标授权进行分销。1998年之后,Esprit在内地直营和特许经营同时发展,选择了北京、上海、大连三个市场做直营,其余地区进行特许加盟。思捷环球与华润创业还在1998年成立了合资公司,其中华润创业占51%。

  2009年底,思捷环球突然宣布以38.8亿港元的高价购入华润创业持有的全部股份,从而实现在中国内地的独资。

  对手凶猛

  如今,中国内地的市场已是红海,Esprit也逐渐由一个先行者变成一个追赶者。

  从事服装行业多年的杭州赫尔敦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桑钰明告诉记者,Esprit在内地市场具有很大的先发优势。

  到了最近三五年,市场风向突转,ZARA等国际品牌争相进入中国,迅猛开店。中国市场出现“快时尚”品牌扎堆的局面。Esprit也正是在这一阶段没能跟上节奏。

  “一提到CAP,就会想到工装裤;一提到ZARA,就能想到不错的风衣。而Esprit,好像没有自己的独特性。”桑钰明说。除了设计上的不足,Esprit的定价不够亲民也是顾客被抢走的原因之一。

  海通证券对思捷环球分析认为,其批发业务一直疲弱不振。2010年下半年公司批发业务占营业额的43%,比以往有所下滑。

  桑钰明告诉记者,服装行业的代理模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代理商加盟,向品牌进货,使用对方的商标,而门店的选址装修等工作都由代理商完成。另一种模式是由代理商买下品牌的使用权,由代理商自行找到代工工厂,生产并组织终端销售,整个过程都在品牌的检查和管控下进行。

  大部分服饰品牌的做法是,既开展直接面对消费者的零售业务,同时也开展面对代理商的“批发”业务。由品牌直接经营的零售业务往往承担着建立品牌形象的任务,而对销售额提升作用更大的则是批发业务。

分享到: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