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浪时尚 > 产业 > 正文

Giorgio Armani:替自己打工的老男孩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10日09:05  中奢网

  导语:作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时装设计师之一,Giorgio Armani先生创业37年,拥有价值70亿美金的Armani帝国。他被业界尊称为“Mr. Armani”,但仍严谨自律,觉得自己既不是设计师也不是高级定制裁缝。“我很高兴建立了一个美好的王国,但是我依旧是那个自己替自己打工的男孩。”

  美少年踏入时尚界

童年的Giorgio Armani(左)与母亲、哥哥在海滩上

  美少年的酸楚

  别看现在Armani时装扬名国际,Giorgio Armani先生小时候既没有当时装设计师的梦想,也不是同学间那个穿得最时髦的男孩。他1934年生于米兰以南的工业小镇Piacenza,童年时家中非但不富裕,而且常常三餐不继,“那时候的难题,是够不够吃。”一家五口的经济来源全靠做货运的父亲Ugo,全家的衣服都是母亲Maria亲手缝制——他是典型的经历过二战,很务实、肯吃苦、有谋略求生存的那一代意大利人。“小时候穿的,大都是父亲与哥哥的旧衣,平凡不显眼的款式,外套尺寸往往偏大、很厚实。”无形中,奠定了Armani先生日后致力于结合优雅与实穿、优质与低调的品牌精髓。

  二战结束后,墨索里尼政权倒台,意大利国内掀起了激烈的反法西斯运动,曾经为养家糊口做过公务员的父亲,因此入狱九个月。这个遭遇使Armani家人更加团结更加坚强。同时也解释了Armani严谨自律的性格,凡事亲力亲为全权掌控的商业态度,以及高度自我保护意识的个性来源。翻看Armani少年旧照,几乎找不到他一丝的笑容。“年轻时的我,不爱笑,表情中总是带着一份酸楚。我想,这出于我内心的彷徨与不安。”但老而弥坚的Armani先生,近年却越来越坦诚面对自己的功与过、情与仇。

  因为痴迷A. J. Cronin的医学小说《The Citadel》,1952年Giorgio Armani赴米兰读天主教会医学院。两年后征召入伍,服务于军医院,才发现自己不是当医生的料。据母亲Maria解释,是因为Armani怕血。Armani也自嘲年少时长得“太秀气太可爱”,“白肤红颊蓝眸,完美挺刮的鼻子,女孩子都嘲笑我是黑白片着色后的彩色电影人物。我一直希望自己长得冷酷一点、粗糙一点,甚至幻想有点丑陋的缺憾美。”

  如今,Giorgio Armani的官方肖像,一贯是黑与白(“因为黑色背景,衬着我的白发很好看”),冷静沉默地渗透着酷与张力,如同品牌标记一样深入人心。

1982年,在工作室处理面料的Armani先生

  意外踏入时尚界

  50年代中期,波音与麦道公司的大型喷气式飞机问世,航空业蓬勃,西方时髦人士爱上出国旅行,好莱坞电影也流行到意大利出外景。从台前到幕后,意大利时装渐渐以高品质面料、新浪潮设计,在全球打响了Made in Italy的知名度。

  以米兰为中心的意大利时装产业对年轻人特别有凝聚力。1957年,从医学院退学的Armani应征进入La Rinascente百货公司。一开始先负责橱窗布置(直至今日,据米兰旗舰店员说,Armani先生在巡店时,还会亲自跳进大橱窗内,改动搭配、调换陈设),虽然从基层辛苦学习,但多元化和有美感效果的摆设,培养了他的审美与时装推动力。后来他又当上男装买手,掌握了许多宝贵的市场营销、辨识面料、工艺制作等多方面资源,以及缜密强硬的谈判技巧。在其中一位上司的推荐下,1964年,Armani开始担任Nino Cerruti男装系列Hitman的设计师,并广受好评。

  “那时候我很帅,我懂的。”Armani指的是在Rinascente与Cerruti的年代。相信你我也懂,长得好看在各行各业有多重要。“清澈碧蓝的眼睛,开Porsche跑车,养一条拳师犬,出没在各种时髦的地方。我把自己当成是好莱坞偶像詹姆斯。迪恩那样。”不过詹姆斯。迪恩常穿的是牛仔裤、麂皮夹克、华达呢长裤,Armani则“披着一条猴毛大衣,招摇过市”。

  在当年的老板Cerruti先生的记忆中,Armani工作非常非常卖力,全情投入,从早到晚都埋在工作室里奉献所有。他拥有极大的好奇心,为人很坦率,尤其热爱研究面料,下工厂钻研各种变化的可能性。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专注,使Armani先生有实力成为今日的王者。

  当Armani遇上Galeotti 一个帝国的诞生

1979年Giorgio Armani与身着自己当季服装的模特在米兰一处房间中合影

  1966年,也就是Armani先生口中“花样美男”的他招摇过市的日子,32岁的Armani在Forte dei Marmi海滨的艳阳下认识了21岁的建筑制图师Sergio Galeotti。不久,Galeotti离开了家、辞了职,追随Armani,展开了一段改写了当代时装史的爱情故事。

  1970年开始,Armani从Cerruti的男装设计师,转为自由设计师。遂邀约不断,一个人兼顾10家品牌(包括Emanuel Ungaro、Zegna),活跃于意大利时装界,并很快受到国际媒体的注意。一些媒体与买手,追随着他设计的品牌,到各地报道、入货。1973年,在Galeotti的鼓励下,Armani以不到一万美金的投资(卖了Volkswagen汽车,再凑了些积蓄),在米兰37 Corso Venezia成立了只有小小两个开间的工作室。继而于1975年7月24日,两人正式创办Giorgio Armani SpA,推出高级男女时装。 Armani主理设计,Galeotti负责经营管理。虽然,这段爱情故事有个凄凉的结局,但Galeotti的商业谋略与布局带领品牌踏上了一条康庄大道,时至今日依然获业界嘉许。很少谈及私生活的Armani先生,在2000年品牌庆祝25周年的访谈中表示,“是Sergio给我信心,鼓励我推出自己的品牌,令我相信我的美学眼光、对时装的鉴赏力,能成就一门生意。”

  其实,70年代中期的经济大环境并不乐观明朗,美国刚从纠缠已久的越南战争中退走、世界原油紧缺、利息不断攀升打击创业,吊儿郎当的嬉皮精神蔓延全球,意大利国内笼罩在恐怖组织Brigate Rosse暗杀绑架爆炸的阴影中,社会动荡不安,失业率大增。但是破了旧,也开始立新。老字号的淡出,令新兴品牌如Missoni、Kenzo、Krizia等在此时涌现,意大利的皮革与针织广受认可,概念店与专卖店林立米兰闹区。Armani认定“这正是冒险的最佳时机”。

  用做衬衫的手法做西装

1983年Miriam身着丝质米白色罩衫、长款浅灰色棉麻质地的Giorgio Armani套装

  70年代的男装魁梧厚实,女装千娇百媚。Armani先生旨在拆除那些不必要的沉重堆砌,用最好的面料做显现好身段、为身材加分的衣服,信奉和谐的中性色泽最美。当然,在这一切主张“低调的奢华”的背后,也因为刚成立新公司的他,不想为了高昂的“装饰”费用而债台高筑。

  Giorgio Armani品牌先以最擅长的男装为主打,在1975年秋天发表了1976年春夏系列。用意大利精纺面料,抽筋剥骨的剪裁,剔除厚肩垫、大宽领子、加大口袋、略长的下摆,用做衬衫的手法做西装,赋予Power Suits烫贴流畅的线条。西装呈现优雅轮廓,又极尽性感。同年又做了女装系列(用Armani先生的话来说,那些是女装尺寸的男装款式),让女人在职场上穿起套裤装,也有种柔美轻松的韵味。

  Armani先生坦承,视Coco Chanel为style icon,由衷佩服她能在高级定制的领域里,创造出耐人寻味的简洁便装,并从中获得摩登着装的启发,树立了“不喧哗、不夸张、不炫耀”的Armani时装精髓,他推行拿捏精准、细腻和无尽的优雅,很快受到时装界的好评。Giorgio Armani的欧式性感,有一种美国女人特别喜爱的舒适、实穿,怎么都揉不皱,尤其获得纽约Bergdorf Goodman、Barney’s New York精品百货的大力支持,季复一季地追单加码。“我想,受欢迎的原因,是因为我设计的廓型不紧绷,但有线条。就算没有完美身材,还是可以穿起来很好看。”

  的确,去掉了僵硬的轮廓与厚重的质感,Giorgio Armani时装的流畅,赋予女人更个人更自在的曼妙体态。Giorgio Armani风格,也从此改变了女人施展体态的方式。最重要的是,他从不为了满足自己的艺术虚荣,卖弄戏剧化的夸张造型,表达了女装设计师对女人最可贵的尊重。就算是十几年过去了,潮流可能出现变化,但Armani时装至少不会看起来让我们发笑,“当年怎么会有勇气穿成这副德性。”

  但是,Armani的走红,还是激怒了以开启女人穿吸烟装为先河的Yves Saint Laurent时装屋。Saint Laurent先生的拍档与发言人Pierre Bergé曾一度咆哮,“除了松露、面条、歌剧,意大利人就没别的了!” 冷嘲热讽地对纽约《时代周刊》的记者说,“你指给我看,Armani做过哪截料子、哪个款式,对这全球时装界造成了影响?”

  重点或许不是谁在当下做了多大的贡献,而是在当下有多少人做出了共同的贡献。Giorgio Armani时装在1975年看来只是一个实穿的廓型,几十年后回望,那正是时代气氛转折的关键。时装,是历史的螺钉,是岁月的组曲。在接下来的十几年,就“时尚”而言,Armani依然是风采卓越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